→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73期       2009年第3期                        2009年5月编印

          

本期要目: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

★数字阅读推动高校图书馆发展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理念与机制创新探讨

★“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

切实推进国家示范院校建设

★教学质量:示范校建设不可忽视之重

 

 

文本框: 报 刊 网 络 信 息

京郊动态


房山首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

京郊日报记者   马楠

 


监管手段单一、闲置资产利用率低、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等问题,将在房山区得到逐步解决。该区历时一年建设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日前开通,他们将利用平台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激活农村集体资产,最终实现农民增收。

农村集体资产是发展经济和农民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管理好资产对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尤为重要。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房山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160亿元,人均净资产额超过万元的村有107个,但村集体有直接经营性活动的只有73个;将财政补贴资金计算在内,去年全区有230个村收不抵支,占总村数的49%。这不仅说明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形势严峻,也表明集体资产的经营质量不高。

据介绍,该区搭建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目前在全国尚属首家。该平台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专业网站,其功能定位为管理、推介、服务;利用平台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所属企业的资产进行管理和盘活,并对涉及村集体资产的项目实行网络推广。平台分为“外网”和“内网”两部分,“外网”设有“资产动态”、“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投资房山”等11个板块,通过一个资产管理总站、23个乡镇级子站、25个试点村级子站,推介优秀企业和名、特、优、新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等。“内网”围绕加强监管,通过整合资源,将乡镇会计服务中心管理的村级财务、村级信息化系统的资产管理和运营、乡镇农经管理平台联系起来,在保证乡村两级资产、财务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对村级财务的实时监控,掌握村级资产、财务运行状况,实现对村级财务在线监督。

2009年5月19日《京郊日报》


 

北京市试点建立创新型乡镇

京郊日报记者   刘菲菲

 


怀柔区九渡河“五色文化”魅力名镇、通州区宋庄艺术名镇、大兴区体验农庄创意农业名镇……市科委日前公布了北京市已试点建立的37个创新型乡镇名单。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这些区域经济特色突出、主导产业鲜明、经济实力壮大的创新型乡镇在生态建设、村镇治理、乡风乡貌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据了解,创新型乡镇建设是市科委围绕市委、市政府“在国内率先把北京建成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于2005年提出的。创新型乡镇是指通过引入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现代创新要素,整合开发本土资源,探索出独特的乡村经济发展、价值创造和社会治理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的农村乡镇。

几年来,本市通过实施“1+1”科技规划,即1个科技规划机构加1个乡镇,牵手首都顶级“智囊团”,帮助典型乡镇编制农业及综合、工业及文化、循环经济等类型的发展规划,导入培训、人才和技术,为乡镇量体打造了特色产业支撑、生态休闲经济、文化创意驱动等发展模式。大兴区长子营镇引入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中国农机院等6家科研院所的资源及蟹岛度假村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人才、技术、成果、资金,以留民营村和北蒲洲村体验农庄为干线,建设观光旅游接待区、科普展示区、游乐公园、休闲体验区和新型农村参观区,形成体验农业产业带,以此拉动全镇多种产业发展。延庆县张山营镇通过开发酒用葡萄品种,建设葡萄酒庄园,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房山区霞云岭乡通过建设一个科技专家、一支专业化队伍、一个示范基地的政府主导型服务体系,带动了全镇农民增收。

据悉,市科委将联合金融机构,出台创新乡镇建设科技贷款贴息资金等扶持政策,力争到2010年,使郊区60%的乡镇走上创新型乡镇发展道路,发挥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全市乡镇整体创新发展。

 2009年5月9日《京郊日报》


 

农村信息畅快起来

京郊日报记者   王洋

 


“电脑、网络和信息下乡入户,让‘农村信息畅快起来’……”519日,市经济和信息委负责人汪进军透露,市经信委于近日启动了“信息化三下乡”工程,让电脑和网络成为提升京郊农村信息化水平的重要载体。

随着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三起来”工程的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滞后、农民信息不畅等问题逐渐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影响城乡一体化的短板。另外,京郊许多农民还没有使用过电脑网络,更谈不上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通过信息来发家致富。为此,市经济和信息委制定了多项措施,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目前已加大投入建设京郊农村地区宽带网络,降低农民宽带网络使用资费,让农村居民低成本使用互联网。”汪进军告诉记者,随着“信息化三下乡”工程的推进,京郊农村将按照城区信息化水平进行规划建设,光缆网络将到达全部行政村。到2012年,具备进入家庭用户互联网带宽达20兆能力,进入乡镇企业用户互联网带宽可达100兆。

各区县也同步实施了“信息化三下乡”工程,提高农村信息网络应用水平。平谷区信息办对农民购买电脑实施20%的补贴,即农民在享受原有国家政策13%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再补贴7%,并向普通农户赠送旧电脑2000余台。他们还通过“信息化大篷车”下乡服务活动,开展农民信息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服务。目前该区已有273个行政村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密云县信息办普及推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农村数字家园”271个,统筹建立区县信息资源中心,利用数字家园、流动培训教室,面向农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广泛开展信息化培训和信息服务。大兴区信息办建立大兴区农业信息网、中国西瓜网,扶持“任我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促进农副产品在线宣传、流通和交易。

 2009年5月20日《京郊日报》


 

7000协调员送科技进农家

京郊日报记者   刘菲菲

 


“他不仅手把手教我们嫁接技术,还免费提供嫁接好的砧木苗,我家6亩嫁接茄子平均每亩收入比过去增加2000元。”大兴区礼贤镇东安村村民张书成高兴地说。“他”指的是该村科技协调员张福良。和老张一样,目前有7000余名科技协调员活跃在京郊13个区县、186个乡镇的村庄。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离不开科学技术。为此,市科委以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农村科技服务港为服务平台,探索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从2007年启动科技协调员队伍建设以来,一个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骨干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网络已出现在京郊大地上。

市科委农村处处长张光连介绍说,这些科技协调员有的是种植、养殖能手,有的是经纪人,有的是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的成员,有的是农业企业骨干。他们来自农民、植根农民、服务农民,在自己向现代农业经营者转变的同时,正影响、帮助、带动乡亲们向现代农民转变,让农业新技术一步跨入了京郊农家。

为给农村科技协调员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台支撑,市科委还联合市农科院建立了农村科技服务港,上联高校院所,下接三农需求,具有科技咨询、成果推广、技术服务、科技培训、项目设计等多种职能。农村科技服务港通过科技需求热线、农业语音呼叫系统、爱农信息驿站、短信互动平台等途径,及时掌握各类农村需求,建立了快速反应和全程跟踪的技术服务机制;建立了集成全市农业成果、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等资源的网络数据库,为科技协调员根据农民生产需求推广技术成果提供了支撑。“有了科技服务港,想找什么专家他们都能马上给联系,再也不会抓瞎了。”延庆县聚八方奶牛合作社的科技协调员马永存感触颇深,“感觉找到了组织,服务港那么多专家和资源,是我们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坚强后盾。”

 2009年5月18日《京郊日报》


 

教育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瞿振元

    


今年52日,在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我校,视察教学科研工作,与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使全校师生备受鼓舞、深受教育。

五四,是中国青年的盛大节日。在五四青年节到来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饱含深情,与广大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并寄语全国青年:“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对五四先驱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他向农大同学和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着党和政府对青年一代的关心、爱护和重视,体现着对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青年,作为承前启后、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代,总是鲜明地表现出正在发育成长的自然人与社会性正在形成中的社会人的两重特点。一方面,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命的力量,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最少陈旧观念,最有创造力;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实际社会经验缺乏,分辨能力较弱,表现出“可塑性”和“未来性”的特点。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成熟起来,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正因为如此,“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几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不断改进和加强的良好态势。我们要总结经验,坚持以人为本、成才第一、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从当代青年的实际出发,以改进和加强理论课教学、加强社会实践、丰富课外活动、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活动,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过程中,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十分关切,对广大师生提出了殷切期望。他在克隆牛、高产玉米、果蔬新品种、抗逆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等反映学校科研成果的图片和实物前,驻足观看,详细询问。他关心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提出殷切期望。他希望广大教师“要注重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帮助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要求教学工作坚持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帮助同学们增强感性知识,巩固书本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他希望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老师们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求,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实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挥更大作用。对广大教师的这些要求,既全面又具体,既亲切又厚重。广大教师要牢记这些要求,自觉教书育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给我校师生以极大鼓舞、信心和力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既是破解我国“三农”难题的现实要求,也是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要求。我国“三农”工作,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难题的破解,固然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邓小平语)。在生物经济已见端倪、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教兴农,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和高水平农业学科,以高水平农业科技和教育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破解我国“三农”难题的根本大计。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大改革、大发展、大建设之后,正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强国,不是一两所学校的事,而是全国高等学校的共同伟业。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在层次、类型、结构、布局上优化,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的庞大体系。其中,一批重点学科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起着这一庞大体系的骨干支撑和引领发展的作用。因此,各个高校都有一个科学定位、特色办学、争创一流的问题。“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学”是需要我们不断回答的认识和实践问题。“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对我校的明确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就要求我们有若干农业领域的学科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求我们有具国际影响力的农学大师和强大团队,要求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有重大影响的科技贡献,要求我们具有在国际上可比的办学指标、综合实力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创建”的过程,投身这一过程,使我们感到无上光荣。我们将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大目标,找准并着力解决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学校的全部工作中,以切实的措施加快学校发展步伐。

2009年5月11日《中国教育报》


 

提供决策咨询 把脉产业发展

—— 高校学者积极献计献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中国教育报记者  唐景莉

    


金融危机发生后,教育部及时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和一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研究”应急课题,组织高校开展专题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急国家之所急,迅速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通过积极承担科研项目,深入社会基层调查,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开展高水平学术研讨,接受新闻媒体访谈等多种方式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难、为大学生和人民群众释疑解惑。

承担研究课题,

成为政府决策重要依靠力量

在美国次贷危机刚出现时,我国的高校教师已经敏感地捕捉到这种信息并且进行跟踪研究;当危机波及到我国经济时,高校教师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提交的《关于利用“扩大内需”加快林业建设的建议》先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中央财经大学学者提出的“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建议,得到中国人民银行采纳,为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交《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发展湖北外贸的建议》等多份咨询报告,受到高度重视,经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后,直接下发省直单位及县级以上党政部门供决策参考。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下调整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的政策建议”以及“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中的教育投入”,这些问题都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委托项目“金融危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所研究的内容。如今该课题组已研究编发了6期简报,受到教育部等有关部委的高度关注。

教育部社科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校学者通过深入研究,为党和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高校直接承担地方政府委托的金融危机研究课题上百项,一批知名学者受聘为政府专家顾问,成为各级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依靠力量。

通过深入调研,

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把脉”

在金融危机中,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型地方企业面临生存与融资的困难。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瞄准这一需求,面向地方企业,为其生存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联合吴江市盛泽镇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对集成式金融物流服务解决集群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当地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深入调研,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融资创新产品,并联合苏浙沪两省一市的主管部门召开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融资策略高峰论坛”。截至今年2月底,当地企业已经应用此产品开展集成式金融物流业务近十笔,融资金额3000多万元。据统计,由于该业务的开展,直接盘活了十多家企业的运作,满足了近5000名职工的就业,既促进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又为解决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难问题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广东外经贸发展的影响,受广东省政府委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组织5个调研组分赴浙江、江苏、山东以及广东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地调研,形成了广东外经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得到省政府肯定。西南大学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企业融资、重庆市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推进机制与政策创新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针对金融危机下传统纺织产业的改造升级问题,西北大学深入西安纺织城地区进行详尽调研,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为西安地区纺织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

释疑解惑提振信心

许多高校通过“请进来”,相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联合举办了若干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许多国际知名学者应邀参加。“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和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成为许多高校学术报告的主讲嘉宾。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对策”系列论坛、“华尔街金融危机解读”系列讲座成为大学生经常期待的学术盛宴。

与此同时,高校还积极鼓励本校知名专家学者“走出去”,赴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军队等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员工进行授课培训,极大增强了大家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提高了风险认知和应对能力。去年9月到今年3月,湖南大学金融学院杨胜刚教授以“金融海啸与经济展望”为主题,先后为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湖南省财政厅、深圳市民政局等单位开设学术讲座近20场,系统介绍有关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很受欢迎。

据了解,金融危机发生后,高校许多学者纷纷接受主流新闻媒体专访或通过主流媒体发表观点,深入解读金融危机,发挥了释疑解惑、稳定民心、提振信心的重要作用。

2009年5月9日《中国教育报》


 

数字图书馆建设参考

 

数字阅读推动高校图书馆发展

——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樊秀萍

中国教育报记者  郜云雁

 


近几年来,全国高校图书馆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加强,尤其是校园信息化带动下的图书馆数字化,正在让数字阅读成为高校师生的重要阅读方式。

徜徉在许多高校宽敞明亮的图书馆中,享受着越来越方便快捷的借阅服务和馆际互借服务,常常让人感叹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现在的高校师生,不但能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查询相关图书的借阅状态、下载相关的电子图书和期刊全文,而且还能通过电脑办理延期和续借服务,借阅的图书快到期时,还会收到温馨的电子邮件提醒服务。在高校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架构下,师生可以通过学校的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借助校园一卡通,还可以实现基于校园卡方便快捷地获取图书馆的各种自助服务。

高校数字图书馆将向何处发展?又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主管数字校园及图书馆的樊秀萍副校长。

  数字图书馆也讲特色发展

记者:目前国内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樊秀萍:数字资源建设应该是目前国内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重点。数字资源建设一般包括引进(购买)资源、自建资源、共建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其中,引进资源是目前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主体,包括各种文献类型的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术论文等。另外,电子图书的引进将会在电子期刊的基础上成为重点,各种多媒体资源库、事实型数据库等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进一步需求,将成为数字图书馆引进资源拓展的重点。建设本校特色的数字文献资源也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记者:引进资源存在很大的经费问题吗?

樊秀萍:经费问题确实是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因为数据库的购买往往以可持续性为主,这导致经费的需求量在数据库的购买和续订中逐年提高。另外,商家的捆绑销售策略也使得支付价格进一步加大。除经费制约外,高校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同类型数据库的内容交叉以及同一学科各类型数据库的多样性,在有限的经费制约下,高校图书馆面临选择上的困惑,怎样使有限的图书购置经费用在学校教学、科研需要上,成为高校图书馆用好经费的关键问题。

记者:自建资源目前处于何种状况?

樊秀萍:数字资源中的自建资源是高校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的重要反映,就像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特色办学的重要性一样,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努力发展自身的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如体现各馆馆藏特色的数据库、各校教师的专著文库及学生的学位论文库等。以北师大为例,目前我们有印本文献370多万册、电子图书59万册、电子期刊3.6万种、数据库204个,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25个。同时,学校自建数字资源目前普遍存在数量有限与质量不高的问题,在自建资源过程中的资源选择与集合应是下一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与传统图书馆逐步融合

记者:增长迅速的数字资源是否会对存储技术提出很高要求?

樊秀萍:这正是我们面临的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资源持续、大量的增加,使得数据与软件系统等对于存储的需求增长迅速,如同纸质文献已经考虑建设共同仓储一样,国内一些高校的数字图书馆也在考虑基于虚拟存储技术共享硬件资源。

另外,高校数字图书馆也面临一个数字资源整合的问题。整合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各种来源的数字资源及相关系统的多样性,面对读者需求的复杂性和广泛性,高校图书馆要思考一个深层次问题,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的集成及共建共享,建立资源共享门户,实现跨库检索和已有资源的深度开发及利用。

记者:您如何看待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开放和共享问题?

樊秀萍:数字图书馆不是孤立的资源系统,它强调分布式管理系统的资源和服务共享,因此开放和共享应该是数字图书馆存在的根本。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了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中,这是很好的趋势。下一步需要加强的是宏观规划和调控力度,即不仅在高校间,而且应该在区域间加强开放和共享。开放的前提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与国际标准接轨。而目前我国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种数字资源都存在着标准不够统一的问题,随着数字图书馆系统开放程度的增加,带来的另一个关注热点就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记者:高校图书馆应该如何协调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的关系?

樊秀萍:关于数字图书馆,我们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很多人认为只有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和数据库才属于数字图书馆的范畴。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真正的数字图书馆一定是和传统图书馆相整合的,是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的发展与提升。另外,数字文献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文献类型,目前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它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资源。对于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我们应该坚持兼收并蓄、协调发展,合理分配建设资金,明确各自的收藏范围和重点,形成互相支持、互为补充的馆藏体系。

关注软实力突现理念变化

记者:国外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樊秀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工程,所以更需要我们谨慎走好每一步。从国外的数字图书馆发展来看,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强调数字资源“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这样就能极大地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开发。

其次,强调数字图书资源的应用。花了那么多钱建起来的数字资源,如果使用率很低或者使用效果很差,就是对投资的一种浪费。目前国外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师生的图书借阅服务已基本实现自助化,图书管理员则主要提供专业文献资源的查询服务,尤其是数字文献资源的查询服务。这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即不仅要懂怎样管好书,还要知道如何帮助读者用好各类文献,这就要求馆员要对各类专业知识有相当的了解。为加强应用,图书馆还会定期为师生提供各种数字资源查询的培训和讲座。

记者:关于高校图书馆的软实力建设,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您能否具体谈谈?

樊秀萍:图书馆的软实力建设已经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在软实力建设上,首先是图书馆馆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现在可能要通过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具有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图书馆,今后要靠图书馆事业留住人才。谁都可以做图书馆工作的认识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改变,现在有了较大改观,但还需进一步转变,图书馆馆员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图书馆又是一个与读者、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这就对图书馆馆员的个人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热爱图书馆工作又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的人在图书馆工作,图书馆软实力的增强才会有保障。同时,我们还将建立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跟踪和效益评估机制,以提高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益。

2009年4月23日《中国教育报》)


 

高校科研与服务经济


 

为经济发展插上科技之翼

——高校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综述

                            


4月27日举行的教育部2009年第8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指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学校,要为国家战胜金融危机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危机时刻,面对国家的召唤,高校纷纷行动起来,发挥人才、科技和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插上科技之翼。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攀升

开车行进在高速公路上,只要采用自动跟车的定速巡航系统,就可以让双脚完全放松,不但能保持稳定车速,还能与前车保持设定好的安全距离,这是清华大学气研所针对一汽奔腾混合动力汽车研发的第一台“智能环境友好型汽车”。

这只是高校科技创新领域与百姓生活联系比较直接的一个例子。进入新世纪,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理工农医类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为39.2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128.3万人,其中博士生23.6万人。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40个,占总数的63%;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9个,占总数的39%;国家技术转移中心7个,占全国的70%,还建成了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校创新基地布局日趋完善。

随之而来的是高校科技经费的快速增长和高校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2008年,高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科技经费654.5亿元,较上年增长20.2%,其中近一半为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经费。一批成果获得重大科技奖项,高校主持自然科学奖16项,占总数的47%;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30项,占总数的81%;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69项,占总数的37.9%。高校囊括了技术发明奖的全部3项一等奖,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潜力。签订技术转让合同8408项,当年实际收入19.8亿元。

高校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使之成为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也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产学研合作对接高校与国民经济主战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等学校已不满足于担当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角色,而是通过与产业界、科技界的互动,在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位参与到国家创新体系中来。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曾在奇瑞汽车做过3年多的研发副总和研究院院长,从企业向高校回流的经历让他对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有更深的认同。“从技术支持到人才支撑,现在高校对企业的支持越来越多!”在许敏看来,产学研合作一方面让高校教师更加了解产业,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攻克技术难关,在学生培养上也能更直接与企业需求对接,产学研合作联盟真正“联”起来了。

在上海交大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汽车楼里,说起上海交大自主研发并投产的总线车、汽车电子控制设备,许敏说:“现在的产学研合作不是政府拉郎配,企业有需求,也能从高校的技术和服务中看到成效。”

早在1992年,原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经贸委就启动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发展,产学研合作呈现出新的态势,高校由原来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出击,合作的形式日趋多样,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内涵日益拓展,合作机制逐步健全,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清华大学已与24个省和70多个地级市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每年与地方企业的横向经济合同近1500项,合同额近8亿元。而四川大学2008年10.2亿元科研经费中,有60%来自产学研合作。

每个第一次走进位于浙江大学科技园G区的浙大三色仪器有限公司的人,都会被门厅内光鲜靓丽的“大家伙”吸引住。浙大三色董事长、浙江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牟同升说:“这台大型仪器是GMS-2000旋转反光镜式分布光度仪,这种设备现在只有德国和浙大三色可以做,目前在台湾就有3台!”

创建于2001年的浙大科技园已累计有入园企业450家,其中科技孵化企业累计300余家,2008年入园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目前已有50多家孵化企业毕业出园,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浙大科技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葛朝阳说。

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对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是一大考验。仅去年下半年,四川大学就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1000余项,组织了超过200人次的技术专家赴省内各地开展科技对接活动,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把脉支招”。近半年来,浙江大学向浙江各地派遣的创新服务团队就达70多支,派遣科技服务挂职干部60多人,与浙江省企业新签订的技术合同达到900多项,预期为企业增加产值120亿元,增加经济效益20亿元……

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人才、知识和科技优势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平稳度过金融危机,做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至关重要。

“早期的海洋石油开采依靠国外,现在走自主创新之路,我们参与了很多工作。”让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建民自豪的,是建在深海技术研究中心的海洋深水实验池。这个实验池的建设瞄准了南海深水油气开发,按100比1的比例,可以摸拟4000米的水深及自然界各个方向的风浪;可模拟南海几百年一遇的风浪,12级以上的台风。

“南海600米至3000米水深的油产量最多,实验池可以完全覆盖这个范围,今年5月,我们将在南海200年一遇气候条件下实验能否满足生产条件的需求。”杨建民说。

将高校科研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相结合,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科研人员的一个共识,让高校科技创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也让高校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道路走得更实。2008年5月,清华公共安全中心副主任袁宏永带领两名助手作为第一支支援队伍,携带清华大学研发的便携式应急平台系统和应急地理信息系统,赶赴四川协助公安特警和消防特勤开展抗震救援工作。从5月18日起,工作小组经过努力,陆续制作出十几张应急救灾专题图,为当地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而这一切的技术就是清华大学公共安全中心自主研发的一整套观测、应急方案生成、任务传达系统。

利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吸纳应届毕业生也从纸面走向了实践。2009年至2010年,北京科技大学计划面向应届毕业生设置科研助理岗位150至200个。“数量大,但做得比较实,100个岗位全部落实到二级学院。”北科大副校长谢建新介绍说,其中学校承担合同金额大于100万元的国家、北京市重大项目设岗32个,2008年度各学术梯队实到科研经费超过100万元的设岗68个。

2009年4月28日《中国教育报》)


 

搭好科技创新平台  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西安石油大学    武世铎

 


行业高校“特色在于行业”,特色是优势、是拳头,一定要抓住而不能丢失。作为西北地区惟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西安石油大学长期以来十分注重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夯实基础学科,做强重点学科,突出石油石化特色,打造了“地质勘探一油气钻采一机械装备一仪器仪表一石油化工一工商管理”的优势学科构架,重点建设了“资源与石油工程”等6个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群,初步形成了以石油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为特色的科研布局。

准确定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学校2000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所属划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陕西省管理为主。划转初期,我们曾经经历了艰难的抉择,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惑,最终提出“转向”、“转业”、“转型”的办学思路。“转向”就是转变观念,服务面向从为行业服务为主转变为面向陕西和西北地区,为地方服务为主;“转业”就是在保持石油行业特色,为行业输送部分人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科技服务;“转型”就是从“单科性”走向“多科性”,调整办学模式,自主办学,自谋出路。学校在转制后积极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了学科与产业对接,将学科链转化为技术链,让技术链对接产业链,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求地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加大投入,利用科技创新平台为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学校根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陕西省创建西部强省的要求,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利用大的平台建设主动对接服务需求:对接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区域需求,学校积极建设技术研发平台,打造科技开发与创新团队,重点围绕国家“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目标,特别是在低渗特低渗等难动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高剩余油最终采收率、发展天然气工业、“西气东输”等重大战略领域,充分利用科研特色和优势,开展一系列前沿领域和重大技术研究课题。

加强集成化试验基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平台上层次上水平。学校围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着力建设西北地区功能强、门类齐全、试验设备先进、研究水平高、特色突出的研究平台,建设措施主要包括:(l)整合资源。根据陕西及西北地区油气资源特点和技术发展动态,以现有各类各层次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形成的研究平台为基础,进行集中整合,便于试验研究交叉,仪器设备使用共享,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2)转变运行模式。以国家工程实验室运行机制为模式,实行实验室对国内外研究人员和实验工作的开放。(3)实验室建设。新建高水平实验平台系统,确保学校在西北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试验条件的领先优势。(4)重大项目支撑。以国家和陕西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科研课题为研究工作支撑,围绕国家和陕西石油天然气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要求,加强经济发展中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和技术服务能力,使学校成为陕西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带动试验基地研究能力及技术水平的提高。

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形成一批骨干科技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学校参与了大中型石油石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一方面,提高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科技成果系统集成,解决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供给问题;另一方面,在企业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使学校的成果、技术能快速推广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为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提高服务。

改革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实现科技创新平台的制度保障。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实行项目长负责制,项目长全权支配课题研究经费,可以围绕项目打破院系和学科界限组合人员,还可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自主聘任流动人员。学校依托重点创新基地和重大创新项目,有计划地组建跨院、系和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力求形成“一个学科带头人、一个方向、一个创新团队”的模式,依靠这种模式克服“小打小闹”的现象,争取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和获得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奖励。

提升科研团队创新能力,培育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在注重现有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的同时,学校制定了后备人才培育计划,设立“引进人才科技基金”,用以培养和引进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的高层次人才。对于国内外引进博士,以校内科研项目的形式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科研启动经费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纳入学校科研管理计划。学校还借助和利用社会各界的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在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8期)


 

高职院校科研改革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理念与机制创新探讨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李翠莲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是我国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我国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高校科研工作正在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历史不长,各学院都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和办学模式,要想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树立品牌,提升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加强科研工作便是最有效的途径。探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理念及机制创新,对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理念创新

在现代科研管理思路中最重要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的高校科研管理理念,就是在科研管理中将人和人的尊严与价值置于首位,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和组织一切管理活动的观念和思维方法。科研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研人员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管理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应该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必须坚持的理念。

从实践上分析,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把人置于管理的核心,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以保证科研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深化科研体制的改革,全面提高科研效益,不断推进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此外,科研管理理念创新,还应树立经营科研的理念,经营科研就是以提高学院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整合和优化配置学院科技资源为基本途径,以提供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科技服务为主要方式的科研管理运作实践活动。经营科研的直接目的是以较小的科技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一)运行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应依据自己的优势专业和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与企业联合组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发挥学院先进的设施和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科技难题,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建立课题制管理模式。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课题负责人以固定人员为主,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或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流动人员,受聘人员的相关费用由课题组承担。通过建立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形成机构开放、平等择人、定期考核、竞争创新、内外联合、“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在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二)评价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先”,营造有利于人才和群体的成长,并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的宽松的政策环境。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在评价对象上做出调整,要由传统的以事为对象的管理转向以人为对象的科学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去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首先,要对高校科研量化管理过程中的弊端和不合理因素进行纠正、限制,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科研管理与科研评价坚持量的标准是必要的,但是量的评价标准不能绝对化,不能以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或尺度。一是不能过度强调数量,从而导致以量取胜的投机心理和虚浮之风盛行;二是不能以数量标准限制束缚那些难度较大且周期较长的科学研究活动,而正是这样一些高难度、长周期的研究项目,其研究内容恰恰可能是具有原创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

其次,要把对现实的静止的科研成果、状态与对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的科研主体结合起来评价,努力克服科研管理过程中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教师科研业绩时,注意把科学研究的主体,同时又是科研管理对象的广大教师从事研究的综合信息和整体面貌纳入评价体系中,在进行科研成果的评价、评奖和职称评定、职务聘任时,应将对于特定对象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科研成果与状况与其科学研究、学术水平的总体状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以避免单凭一时一事而对教师及其科研状况做出不公正的评价。这样,既可防止因对科研人员的不公正评价而导致的多种负面效应,也有利于对少数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行为的识察。

(三)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科技奖励的作用,建立了相关奖励制度,确实得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院校的科技奖励工作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成果,轻效益”等现象。如高职院校在科技项目验收时,一般采用成果鉴定的评价方式,由于将科技成果的鉴定与科研人员的利益直接挂钩,结果造成人们盲目追求科技成果的数量和所谓的理论水平,而忽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科技成果鉴定的目的。结果从表面上看,学院的科技鉴定成果越来越多,档次也似乎不断提升,但实际上多数成果鉴定出来以后,科研人员就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改革成果转化评价机制,采取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允许多种形式的成果鉴定和结题,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根据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加大对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一是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采取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二是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或推广奖,对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部门给予奖励。此外,对科研人员进行职称评定或晋升时,应当由单纯的评价标准转向兼顾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3期)


 

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

 

“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为进一步推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育改革,促进专业教学建设,2009年4月16—17日,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在北京举办了“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34所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院校长、上海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研究员等8位高职教育管理与教学研究专家,围绕示范建设重点工作与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院士、副司长刘桔、高职与高专教育处全体干部出席了会议。

会上与会代表不仅交流了示范建设与重点专业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绩,还就示范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与瓶颈问题进行了讨论。关于校企合作育人,虽然示范建设院校都有成功的合作办学案例,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赢得企业真正、稳定、持续参与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难度非常大;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改革,各院校都改革了原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尝试进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工艺流程、项目任务的新课程体系架构,重点开展做中学、做中教的专业教学改革,但面对高速发展的产业技术要求,如何在3年的教学期限内,使人才培养效果既满足高职毕业生岗位技能要求、又使其具备基本理论基础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是十分困惑的问题;关于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实施中最难解决的是运行成本高,管理难度大,落实教学任务与保证企业生产质量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关于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能力提升,目前大部分专职教师还难以适应、胜任教学改革的高要求,而从企业聘请合适、能投入一定精力在教学中的兼职教师又非常困难,尽管各院校都采取了许多办法,包括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对兼职教师的补贴,但情况仍然不够理想。

针对与会代表交流中集中反映的困惑以及暴露出的普遍问题,张尧学司长围绕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背景、办学的根本目标、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指示,并同时强调示范建设就是一个试点工程,需要立项建设院校开动脑筋,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供全国高职院校可启发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发展之路。

张司长首先指出,要认清当前我国高职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1)经济和产业国际化分工加强,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市场需求;(2)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时期,高职办学环境面临许多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3)办学投入与高质量的办学质量要求相比严重不足;(4)产业新技术的持续快速更新,要求教学模式进行相应较快变化。

随后指出,我们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高职院校首先应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然后是使其具有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再是促进其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于如何办学,张司长强调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开放的管理平台”。用开放的观念、通过开放的管理制度,解决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使基础课程由优秀的专职教师讲授、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承担的格局;针对设备、设施投入问题,要利用开放的平台,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实现校企双方双向开放,自愿共享,例如建设校中厂、厂中校,与地区、社区共建图书馆、体育设施等引企业、社会资源入校的模式。开放的管理平台,必将对目前的组织机构、人事分配制度等管理机制提出严峻的挑战,应对变化,尽快进行相应调整,逐步推进,才能推动改革的深入与成功。

关于如何培养人,张司长明确指出目前的高职3年制学历教育十分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为使专业人才培养既达到就业岗位职业要求,又具有可持续职业发展潜力,他提出“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想,即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不同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培养方案,精心实施培养计划。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要将实验、实训、实习到最后的顶岗实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系统化设计与实施,相应的教材建设也要成系统,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普适性培养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也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应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需求,分别精心设计基础课程,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此外,张司长还强调了专业建设“双证书”制度和“培训机制”的建设。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使高职毕业生取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表明一定的社会岗位认可水平,必将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高职专业建设不仅要承担育人的责任,也应具有强大的社会培训、服务功能,为毕业生提供再培训、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为企业员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社会培训服务,为专业技能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平台。

关于拟于今年上半年开展的2006年布点建设的第一批立项院校项目验收工作,高教司高职高专处明确,验收是一次阶段性总结,其目的是提炼思路、总结成绩、发现问题。一方面项目的执行必须符合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尤其是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教育部、财政部将在学校整体示范改革与建设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中央财政投入建设专业,着重检查其资金使用效益,即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

本次会议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联合承办,与会代表对承办单位的精心安排和周到服务表示满意。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编《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简报》2009年第1期,转载于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page/N002/2009042800016.html

 

职业教育改革



职场化三维教育凸显“陪练上路”效能

  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   军力

  


《人与自然》中有这样两部短片:7条狗围猎一头牛,一番苦斗之后,狗累得筋疲力尽,瘫坐于地,牛虽遍体鳞伤却借机而逃。再看草原上的4匹狼,它们从逆风而行接近牛群,到腾高一跃惊吓牛群,牛群惊慌失措、相互冲撞,个别牛被撞伤后脱群而逃。4匹狼精心制造出“伤牛脱群”一幕后,随即向伤牛发起攻击,通过团队分工,把伤牛的体力消耗殆尽。7条狗和4匹狼原属同一类种,而在围猎牛的过程中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狗有主人饲养,不需要靠围猎来分食牛肉;草原上残酷而恶劣的竞争环境,造就了狼的睿智和团队能力。4匹狼的能力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难以成就的,而对7条狗教给其任何内容也都不会驱动其与牛以死相搏。

与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截然不同,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职场化三维教育”,是融入了使7条狗和4匹狼产生技能差异的决定性内容——营造“环境影响意识”的校园文化教育、提升和扩展技能效力的协同能力教育(职场素质教育)、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实用技能教育。经过“职场化三维教育”,进来的是学生,培养的是准企业人,走出校门就是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中关村催生“职场化三维教育”

2002年,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园区迅速扩展,高科技企业数量与规模也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大型信息化项目给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及成本不断加大,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技术内涵也同步增加。

然而,一些高等院校因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距过远,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之间差距过大。为了解决培养与用工之间的矛盾,一批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领军人物集合了中关村30余家高科技企业,共同按照企业岗位需求,研发出以实训教学法为标志的实训教育课程体系,从企业岗位上选拔工程师参与课程研发、制定教学计划和考评规则,同时培训授课的方法和技能,并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命名为实训教育。截至20083月,经过实训教育培养的近3000名学生已经进入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其表现得到了用人企业的充分肯定。在高校经过3年的实践,实训教育提升为“职场化三维教育”,最终落户到了由34家企业出资创办的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

“职场化三维教育”由校园文化教育、职场素质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三部分互动内容组成。校园文化教育,制造落差,营造竞争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职场素质教育,引入行业岗位规则和品行要求,使学生在学校就成为真正的“企业人”;实用技能教育,把企业项目和岗位搬进大学,通过项目化教学法,使学生未出校门就上岗。

“职场化三维教育”类似于“陪练上路”式的汽车驾驶学习过程。“陪练上路”模式中的学员、训练师和使用的汽车与驾驶学校的都相同,只是把驾驶学校的训练场换成了真实的公路环境,改变了学习的动力、兴趣、责任和压力,更改变了付出时间。训练师在真实车辆和环境中的教学过程称为“实用技能教育”;学员在真实车辆和环境中的学习过程称为“职场素质教育”,不仅学习驾车技术,更要学习行使规则和处理危机技巧。学员和训练师的学习状态及效率倍级提高的原因在于,周边环境中行驶的车辆对他们的挤压效应。这种环境在企业称为企业文化,在校园称为校园文化,把实用技能、职场素质、校园文化集合成具有紧密关系和互动效应的教育模式,形成“职场化三维教育”,从而解决了高等学历教育缺乏实用技能教育的不足,又解决了社会培训机构没有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体育场、图书馆等教育元素的缺陷,形成有效而实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环境育人,优秀的理念造就优秀的人才

企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即环境决定意识。据说,在澳大利亚,由于环境非常洁净,苍蝇根本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粪便,只好以树胶和花粉为生,久而久之,澳大利亚的苍蝇不再滋生细菌,也不再传染疾病,经过多少代的积累和进化,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苍蝇种类,成为人类的朋友。这说明环境本身就拥有教育的功能,而且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民办大学很多在校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若想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能够驱动他们自我学习的教育环境,促使他们改掉不良习惯,产生积极追求。换言之,民办高校应该着重从影响学生习惯形成的学习兴趣入手。“职场化三维教育”通过营造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教育环境,用学生能够看得见的高科技企业就业能力和前景,拉动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

中新学院根据学生的程度,通过分流、分层、分班、分宿,把相同程度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里,针对不同程度的班级实施不同的授课进度和课时安排,使得最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趋于相同。分在不同的班级里,意味着相互之间的落差,如果不努力实现下一轮分流时的跨越提升,就意味着毕业后有不同的工资收入。这种“四分”的做法,既保证了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培养,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营造企业化的岗位环境和企业管理的文化环境,是学生产生企业化的岗位竞争意识和形成职业素质的必要条件,通过岗位化的教育环境,可以让毕业生由“文化人”转化为“企业人”。中新学院把不同专业对应的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形成可视化的教学课件,按照企业中的项目组、工作室、产品部为学生分别分配职务。在最后一个学期的岗位实践课阶段,学生还要佩戴“员工”胸卡,每天打卡“上下班”,在主管的指导下完成各种业务项目,而且大部分项目都是企业真实的项目。学生们不仅能够体验公司的管理制度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而且还能在真刀真枪的“公司”环境里把自己从知识型人才转化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此外,“职场化三维教育”选拔拥有5年以上高科技企业岗位经验和企业内部培训教育经历的技术骨干组成专职教师队伍,实施岗位化教学法,将高校的机房变成了运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商务工具系统,艺术设计系统的岗位,所教授的课程内容都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从而保障了学生所学知识能够达到高科技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

“职场化三维教育”解决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聘用拥有企业岗位经验的教师,才能带来满足用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质量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拥有用人企业岗位能力的毕业生,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选择,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办学品牌,从而带来稳定的优质生源。他们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关联而且一环驱动一环,下一个环节又是检验上一个环节效率和质量的试金石。

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教学内容的实效

创造出“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的环境教育系统、“把企业项目和岗位系统引入大学,让毕业生未出校门就上岗”的能力教育系统,是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的系统保障。但是,若要使这一系统能够保持长久畅行,则必须建立起保障和监督其有效运行的机制,包括教材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同步性,课程研发体系、设计及实施人员的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同步性,教学进度及质量评估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同步性。

为了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项目经验,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要密切相联,“职场化三维教育”以当前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实行电子化课件的教材管理和“年度岗位需求与毕业生能力差距测评”的管理模式,保障授课内容与用人企业岗位需求的同步性。

与此同时,“职场化三维教育”的课程研发组织由30余家用人企业的资深技术经理和学院具有5年以上行业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共同组成。学院学术委员会由各专业目标行业中的技术权威和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组成,并独立于学院董事会和校委会之外,学术管理不受学院行政的干涉。

教材编制实行“五维八方共同确定”模式,第一个维度由学院各专业所对应的企业技术的框架设计专家和岗位技术能手组成,负责针对学生培养定位进行技术框架设计;第二个维度由学院教学总监及总体部组成,针对第一个维度的技术框架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第三个维度由来自社会培训机构的“企业内训型”专家组成,与前两个维度成员共同制订教学进度与质量标准、控制与评估标准;第四个维度由学院已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组成,他们对学院的课程与企业岗位所需能力间的差距、授课方式等需要完善的内容,最有发言权;第五个维度由学术委员会主要成员组成,负责对前四个维度间存在分歧的内容作出评价及决策。

所谓的“八方”就是在“五维”的基础上,加上用人企业的人力资源代表、家长代表、学院各专业教师代表等三方,负责对学院实用技能课程、校园文化课程与办学管理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等管理绩效作出评判,以达到调整学院课程体系、满足用人企业岗位需求的目的。每学期召开一次关于技术发展趋势、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绩效差距评估等内容的研讨会,作为学院教学与用人企业岗位需求同步的保障。

“职场化三维教育”的教学管理实行“教研”、“教考”、“教管”三权分立的管理模式。“教研”是站在用人企业的立场上,就学术委员会确定的学术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战略等内容,对全院各层面的实施过程进行指导与监督;“教考”是以学术委员会和学院共同通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标准,对教学进度与质量实施监控和指导;“教管”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教考”的监督结果,对教师的任用标准、岗位能力与绩效、教师行为规范等内容实施管理。“三权分立”的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边界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专业、标准更加规范、绩效更加突出。

满足学生就业预期是发展的硬道理

在“职场化三维教育”模式下,学生一入校门就接受企业岗位化环境的熏陶,在竞争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使学生和用人企业在签订正式用工合同之前就有了相互了解的机会,能够真正做到双向选择。通过毕业后两年的追踪服务,让学生在遇到新的技术和难题时能够从容应对,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岗位。“职场化三维教育”形成了“项目化实训”等多种就业保障模式,并逐步形成高效的就业保障体系——实习企业网络。

岗位化教育,根据企业岗位真实需求,实施实训教学法,营造岗位化工作环境,使学生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行业领域知识与职场素质相对接;项目化实训,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职场化素质与岗位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订单式对接,根据学院与企业签订的人才需求订单,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依据该企业当前实际运行的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化教学,使学生达到企业的需求,从而进入订单企业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由学院帮助学生筛选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提高创业能力,实现创业目标,通过聘用同学或者邀请同学加盟的方式,带动学校的就业;就业服务追踪,推出教学课件库、教学案例库、教学习题库、教学视频库等4库教学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高技术能力和快速解决问题提供保障。

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出色工作,赢得了企业的充分肯定,所在企业继而成为“职场化三维教育”就业基地;与学院协作办学的上百家高科技企业,通过联合设计专业、研发教材、教授课程并指导学生进行真实项目运作,把合乎自己企业岗位需求的学生吸收到自己的企业中就业,从而成为稳定的就业基地;通过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学院形成了庞大的企业资源,也成为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些企业与中新学院有着互相联合、互相支持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会员制的就业体系——实习企业网络。

 (2009年4月28日《中国教育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温州职院“抱团”推销毕业生

  中国教育报记者  时晓玲  通讯员  童卫军

 


浙江省教育厅最近公布的全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签约率数据显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签约率为74.77%,在全省62所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一。

据悉,温州职院今年共有2679名毕业生,目前已经提交就业协议书的学生达2003人。在今年高校就业工作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大背景下,温州职院何以逆市飘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学院领导表示,学校推出的顶岗实习、创业园引导创业实践、“抱团”推销和“职业大搜索”行动,对提高毕业生签约率帮助不小。

徐蒙自是学院营销专业大三学生,日前顺利拿到了浙江牛仔啤酒有限公司的就业意向书。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徐蒙自等5名温州职院学生在公司的顶岗实习中表现突出,还争取到当地媒体为他们的营销活动作宣传报道,显示了良好的社交能力,为企业宣传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虽然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公司还是毫不犹豫地把这5名学生全部留了下来。据了解,温州职院从去年11月开始,就多次召开“顶岗实习推介会”,帮助毕业生提前找到就业岗位,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互相了解,双方经过双向选择,达成就业协议的成功率比传统的应聘高出很多。

温州职院拥有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该校扩建后的创业园设立了精品园、商贸园、草根园,呈现出分层次创业的理念。在精品园里,学生可以组建创业团队注册公司或者工作室;在商贸园中,学生可租用校园商业区中的店面进行创业“试水”;在草根园内,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摆地摊”。日前,该院工商系毕业生卢成堆,就凭借在学校组织的创业计划大赛中的出色表现,顺利获得了灰桥电脑城一间店面两年的免费使用权,把创业团队从校园搬到了“社会课堂”,当起了老板。

记者看到,在该校创业园里聚集着很多店铺,主要经营服装、数码产品、快递、学车、修电器,还有“专升本”等各类中介服务公司。电气专业二年级学生沈樟华,在创业街开设了快递公司,承接了大学城的快递业务,并雇用了3名学生员工,开始了创业计划。每年的模拟展销会上,该校各专业的“学生老板”就会涌现出来。在“蚂蚁夜市”上,大学生们尝试了父辈“草根创业”的艰辛。据统计,该院目前有100多个学生创业团队,有600多人参加创业实践,其中入驻精品园13家、商贸园8家、草根园88家。

学院就业部门也动足了脑筋,在毕业生推介会上,他们与行业协会联系,把手头拥有大量人才订单的行业协会引进校园,对毕业生进行整体“抱团”推销。机械设计专业的方东、黄伦春、赖建伟等13名毕业生,就是被学校挂钩的市机械协会集体“打包”,进入温州伟明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的;温州建达电子有限公司也已多次向学院机械、电子、营销专业“团购”人才。为了有效推介毕业生,温州职院就业网最近也进行了改版,把全部毕业生的资料上网,并一一向企业推介该网站,企业招聘部门可以直接上网查看资料,来挑选参加面试的学生。许多学生还把自己的毕业作品放到了网上,以增加就业砝码。

此外,从去年冬天开始,温州职院招生就业处还推出了一系列“职业大搜索”计划:成立“就业服务队”,让大一、大二学生为2000多名毕业生搜集就业信息;教师纷纷下企业走访挖掘就业岗位,为毕业生就业穿针引线。招生就业处还积极联系校友,邀请校友回校招聘,定期举办“校友访谈”,邀请校友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求职故事和创业心得,发动校友招聘母校毕业生。

2009年5月20日《中国教育报》)


 

内涵发展固本培元 改革创新彰显特色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发展纪实

  黄兴国   罗 曼

 


走进被喻为“中国光谷”的武汉市东湖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道路宽敞整洁,树木郁郁葱葱,高楼鳞次栉比。1984年秋天,一群创业者肩负着建设国家智力密集小区的重任,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始了早出晚归的创业生活。20多年过去,“光谷”从一个构想变成了现实,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在这片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土地上,一所年轻的高等职业学院,也用筚路蓝缕、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它就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被信息产业部授予“IT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定点院校”;被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被教育部列入“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对学院办学成绩做了最好诠释。

瞄准市场方向

创新办学理念

学院党委书记黄凤凯常用“三级跳”来形容学院的发展轨迹。2001年,两所中专学校与一所成人高校合并成立汉口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举办高职教育,几乎与此同时,2002年另外3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了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并立即启动了光谷新校区建设工程;2003年,汉口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组建武汉软件职业学院;20068月,经省政府批准,武汉工交职业学院与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合并组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抢抓机遇,深化改革,这是学院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秘诀。”在总结学院领导班子创业之初的正确抉择时,黄凤凯书记这样说。

2003年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并于当年建成,美丽的校园崭露新姿,这无疑是学院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广大师生还沉浸在新校区新气象带来的巨大喜悦中时,学院领导班子却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将“光谷”巨大的资源转化为学院发展的动力源?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院的办学出路在哪里?人才培养又该如何定位?一系列问号考量着学院领导班子的智慧。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学院多次开展全院教育思想大讨论,聘请姜大源、马树超等职业教育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干部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促使广大教职工形成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树立适应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经过学习、讨论,广大教职工形成了以下三种基本的教育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坚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和职业人,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为学生服务;积极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全新的教育理念、明确的育人方向为学院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68月,原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和武汉工交职业学院合并,学院又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一个更加系统而凝练的奋斗目标逐步成型:围绕“三圈”,服务“三业”,重构“三系”,即围绕光谷核心圈、武汉都市圈、“1+8”城市圈;服务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保障体系。实施双向基地、双向订单、双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忠诚企业、胜任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把学院建设成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创新型、开放型和就业型高等职业学院。学院院长廖世平形象地将这一目标浓缩成六个字——“武汉造、光谷牌”。

明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点燃了该院师生的激情,成为学院高速发展的引擎。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宏伟的办学蓝图使整个学院呈现崭新的气象,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学院紧接着制定的一系列项目建设规划中,专业建设是重中之重。“我院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和武汉城市圈的重点产业为参照基准,优化我院的专业总体结构,调整专业布局,使我院的专业结构与武汉·中国光谷和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相对接。”该院院长廖世平说。

依托光谷丰富的人才资源,学院成立了由百余位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本院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区域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专业。在委员会的指导下,近年来,学院新开专业7个,撤销专业3个,停招专业2个,缓招专业2个。同时,顺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学院逐步加大了专业调整的力度,确定了软件技术等9个重点建设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8个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形成了“软件技术与计算机运用”等7个专业群。

专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订。学院以服务企、事业单位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广泛吸收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放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院始终把技能训练作为主线,与落户光谷的许多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一系列实训实习基地: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与“豪申光电”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了“校企融合、产学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影视动画专业与“光谷动漫园”合作,建立了以二维动画制作为主的动画制作基地;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深化与楚天激光、华工激光等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共管校内激光加工车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武重、融达电子、中芯国际、东风汽车等企业合作,以汽车模具、精密模具为主导方向,建立了装备水平领先,集“教学、培训、生产和职业资格鉴定”功能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工厂。据统计,目前该院的实训设备总值已达7000余万元。

在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学院还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并重的教育。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基地、计算机智能化特许考试站、汽车行业职业技能认证培训中心、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涵盖55个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近两届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均超过90%

强化品牌专业

培养特色人才

作为国家六部委确定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该院直接培养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有12个,在校生规模已达到4000多人,约占全院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导向,该院的软件技术专业在不断探索和变革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3年,学院组织课题组,历时数月对软件和计算机产业及武汉市相关企业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武汉市软件产业调研报告”。报告中指出,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已成为软件企业领军人才和软件工程师的培养基地,但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人才,特别是工业化生产线上的软件开发、测试、维护以及计算机应用人员缺口巨大。随着富士康、中芯国际等大型企业相继入驻光谷,武汉金融港、光谷生物城、化工新城的开工建设和大批传统产业亟待信息化,高素质技能型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该院提出了“针对软件及计算机行业特点,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培养大量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的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并将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定位为基于软件和计算机企业终端产品类型,胜任中端生产任务,具备单件生产开发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围绕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探索了多种校企合作方式,最终形成了符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要求的“三双”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学生与员工双向培养、人才和产品双向订单、实习与培训双向基地。在此基础上,全面变革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实训体系,建设新型教学团队。

在改革初期,学院以校本教材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起点和突破口,并制定了相应奖励办法鼓励教师编写适合高职教育及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教材编写由本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完成,融合项目经验和教学经验。经过几年的积累,学院先后开发和编著了适应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的高职教材30余本,其中国家级精品教材1本,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系列教材8本,湖北省高职“十一五”规划教材2本,软件职业学院“十一五”规划教材10余本。

学院还用“团队打分、任务评定、以赛代考”的评价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试卷评价方式。“我院现有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训室40余个,教学用计算机近5000台,其中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思科网络技术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实验室在国内及省内同类高职院校中居一流水平,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被列为省级实训基地。”院长廖世平说。依托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先进的实训设备,学院特别开设了“教改试点班”,以项目开发小组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大虾组、鲨鱼组、蓝鲸组、捕捞队、出神入化工作组、火箭队、开拓者……这些五花八门又不失个性色彩的名称,是该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工作团队的独特命名。学生们根据项目的分工组合成不同的团队,各组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最终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答辩考核。“在工作组里面,不仅要充分展示个人能力,更要学会交流和合作,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也为我们以后迅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奠定了基础。”“鲨鱼组”的成员刘佳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此外,学院还以企业生产标准作为考试标准,采取“任务评定”、“分段设计、总结答辩”等考核方式,以真实作品(产品)为考试成绩,从教师评价过渡到行业专家评价,围绕项目评价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该院软件技术系从2005年起,每年都举办软件开发大赛,以大赛成绩代替考试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该院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扣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全院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无论是品牌专业还是全院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在20087月举行的第二届微软院校IT课程“校园之星”大赛暨微软院校IT课程实习生选拔华中地区复赛中,该院软件技术系代表队获得了软件开发方向的冠军,晋级全国总决赛并荣获第五名的好成绩,参赛的四位学生都收到了北京微软、上海微创、中国万网等多家公司的“实习生计划”邀请。

抢抓发展机遇

再建“黄埔军校”

200511月,有着82年历史的国际零售商联盟(International Grocers' Alliance,简称IGA)正式进入中国。IGA是全球最大、最早的自愿连锁联盟,自1980年着手向海外拓展以来,IGA在全世界已经拥有近4400多家门店和80个配送中心,除既有的全球零售网络资源之外,作为其红色椭圆大家庭的伙伴供应商,可口可乐、卡夫食品、雀巢等国际大型供应商与IGA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各大国际公司的协助下,IGA建立了世界上目前唯一一家耗资六千万美元的网上零售学院——IGA可口可乐学院。

同年,在商务部的支持下,由湖北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等五家区域优势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IGA。为满足中国IGA成员对零售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中国IGA事业的发展,中国IGA迫切需要没有陈旧观念约束且具有IT教育特色的高校与之合作,为成员单位批量培养具有IT应用基础的零售人才。

机遇降临,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牢牢地把它抓在了手里。

事实上,这样的机遇并非偶然。在做大做强原有品牌专业的同时,学院的领导班子也在不断寻找新的增长来促进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在长期对市场的研究中,学院领导敏锐地发现,近年来,中国的民族零售业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一大批像武汉中百仓储、深圳人人乐、江苏苏果、湖南步步高等区域性零售龙头企业。发展之初,大多数企业采取高薪聘用、实践培养等措施来解决人才问题,但其跟进速度远远赶不上企业的扩张步伐,人才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瓶颈。

早在2005年,学院就和武汉中百仓储联手成立了“中百班”,尝试合作培养零售业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20064月,第一家中国IGA零售学院在该院成功落户,成为中国IGA成员培养和培训人才的专业运作实体。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商务部郭戈萍司长殷切寄语:将学院办成中国零售业的“黄埔军校”!

据介绍,零售学院的学员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可以系统接触当今美国超市零售职业教育,获得IGA结业证书。学院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则为学院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场所和指导,接纳零售学院的毕业生从事顶岗实习活动,提供岗位供学院专业教师挂职锻炼,企业专业人员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担任学院兼职教师等。

IGA中国零售学院主要采取‘三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和‘双向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黄凤凯书记介绍说。所谓“三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是指突破了以往企业给学校人才订单、学校按订单培养人才的单一合作模式,积极探索行业组织、企业、学校三方的深度融合。“双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指依托零售学院这一实体平台,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共同承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零售学院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各成员企业门店管理一线岗位人员,着力解决较强执行力的一线管理人才缺失问题。为了确保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院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革新。

首先,革新任务流程。学院按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原则,变“5+1”学期分配为“3+1+2”学期分配。即前3个学期以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主,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到企业进行认知学习和勤工俭学,完成单一技能的习得;企业课程和顶岗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综合技能的训练;第5、第6学期学生回校继续学习,弥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不足。通过“学校——企业”、“教学——实训”的多轮交替,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单一技能的习得到综合技能形成的跨越,并使企业、学校、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现并弥补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尽早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其次,革新教材体系。零售学院以IGA全球的标准工作流程为依据,结合我国零售业的实际,和企业人员共同开发教材。同时,充分利用IGA可口可乐学院最新资讯,对可口可乐学院的国际教材进行本土化开发,目前已翻译了其3000页教材中的1200多页,现已提供给中国IGA各成员单位,通过企业实践后转化为本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学院采用了企业经营中的案例,并将IGA在全球的运营标杆、现有IGA中国成员培训标杆教材、IGA中国成员成功运营案例以及IGA专家的最新成果引进课堂。

再其次,革新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学院采取“教练式”培训,把课堂搬到店堂,将店堂变成课堂,并签订师徒协议,在现场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在学生上岗前的军训和培训中,通过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组建新的学习团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加强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其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使学生在实习完毕后能很快适应不同岗位和不同区域的工作。

最后,革新实践教学。为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学院建立了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的职业实习标准,根据企业经营组织结构、工作内容、岗位能力要求等编写了学生《顶岗实习手册》。确定了收货区、理货区、生鲜区、收银区、大客部、经销主管等14个实习项目,将企业制度、生产流程和工作质量要求教材化,做到了岗位明确、要求明确、目标明确。

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今已经初显成效。“零售学院的学生适应能力、营销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都优于从其他院校招聘的学生,目前绝大多数已经走上了各门店中层管理岗位。”武汉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这样评价在其门店工作的2008届零售学院毕业生。而在深圳人人乐商业连锁集团工作的2008届毕业生工作不到半年,全部从卖场调到公司总部,通过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与从其他高校招聘的学生进行比较后,人人乐公司希望能全部“订购”09级新生。

内培外引并行

打造职教名师

去年暑假,该院机械制造工程系的袁小会老师,身着一身蓝色工装到长江动力公司报到,成为该公司的一名“实习生”。此后一个月,她在师傅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参加工作后,我也曾带学生参观过模具制作工艺,但大型模具自己还未接触过。以前给学生讲课,有些知识是从网上下载的”,袁小会说,“现在好了,有了实践经验,可以把知识更加直观地传授给学生了。”

像袁小会这样到企业“回炉”的教师在该院并非个案,2008年该院有100名中青年专业教师走上企业生产线。据了解,学院历来强调专业课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并为此专门制定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形成了专业课教师工程实践工作考核办法。武汉市教育局每年都为该院划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该院也计划投入100万元经费,实施教师技能素质提升工程,安排所有专业教师在3年内完成顶岗实践。到目前为止,学院现有的320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240名具有双师素质,占比为75%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源,特别是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院对此认识深刻。

学院师资队伍的基础是武汉市属的5所中专和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原有的师资数量、质量和结构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为此,该院确立了“培养一批、引进一批、聘任一批,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专兼结合、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该院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学历层次、双师素质、师德师风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成效。

建校初期,该院就明确提出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在5年内取得研究生学历或获取硕士学位。到目前为止,学院250名青年教师中,12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占青年教师的48%。在发展过程中,学院制定了“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素质能力目标、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和人才梯队建设的长远目标。通过培养,学院现在拥有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一支结构良好的教学科研骨干梯队——有享受市级以上政府专项津贴专家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8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24人,武汉市首届十大职教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有高级职称教师206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51.5%

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学院先后出台了人才引进和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既注重学历,更强调工作一线的实践经验,按照严格的招聘程序,每年从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引进人才。2002年以来,共引进教师150人。目前学院已有专任教师400人,“双肩挑”教师78人,返聘教师20人以及外聘兼职教师460人,共同承担全校14000学生的教学任务。生师比达到161,满足了学院教育教学的需要。

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聘请到学院,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改善师资结构,形成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又一个新办法。近年来,学院从楚天激光、中百仓储等100家公司,聘请从事科研生产多年、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校内实践技能课程和校外实习的教学任务,并制定了外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促进了外聘教师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教师潜心钻研教学业务,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据学院教务处统计,近年来,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平均优良率达到90%以上。学院还制定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和科技人员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著书立说,创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近两年,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省级项目20项,市级项目40项。学院教师主编、参编公开出版发行的教材8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800余篇。

学院还定期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帮助教师深刻认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了教师工作规范,对师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定期组织评选优秀教师、“十佳”教师、德育先进教师等,涌现出了一大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先进典型。

不断壮大的师资力量成为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近年来,该院涌现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学生:机械系毕业生李炎峰,在泉州恒益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表现出色,毕业后就被任命为公司分厂厂长;软件系毕业生邓中专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微软亚洲工程院软件测试工程师”;计算机系学生矫振珣经过层层选拔以优异成绩进入微软(中国)上海公司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表现出来的钻研精神和拼搏精神,以及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公司的高度评价;经贸系毕业生班建磊与人合作创业,成立苏州惠得利服饰有限公司,现任该公司济南营销中心经理……

这些高考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经过两三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后,就能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挺立潮头、游刃有余,甚至在短时间内走上企业领导岗位,这正是学院一系列教育创新创造的奇迹。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8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创新让我们有了清晰的办学思路和准确的人才定位”,党委书记黄凤凯感慨地说,“如今,谋求更新、更高、更强的武汉软件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谱写奋进与腾飞的华彩乐章!”

2009年5月13日《中国教育报》)

 

新疆轻工职业学院

就业率实现"逆市飘红"的秘诀

  中国教育报记者   蒋夫尔

 


每周四都有近20家用人单位前来参加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招聘会,可前来应聘的学生却很少。原来,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并非校园招聘会,而是通过看不见的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了就业。

金融风暴对职业院校就业的冲击,似乎没有影响到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尽管比往年难度大了些,但从根本上说没有大的问题。”该院院长葛亮对记者说。目前,与学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有近50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0个。这些企业都是当地的大中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稳定。

学院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建立这种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的?是什么让学院和企业的手越拉越紧?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建立合作学院

让企业拥有“人才培养平台”

对于新疆天润乳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丹凤来说,从2006年开始,她不仅要关心自己企业的发展,还要时刻关心和关注天润学院的发展。原来这家企业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立了一所专门为天润公司培养人才的“学院”。该公司不仅投入20多万元购买实训设施,而且还专门设立了奖助学金。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派出工程师、技术骨干等参与天润学院的教学,直接为学生授课。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很多职业院校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那么容易,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也曾经为此感到困惑。虽然学院按照企业的各种要求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培养出来的人才总不能让企业完全满意。

“后来我们干脆与企业协商,让企业自己在学校开办属于自己的学院,学院愿意为企业提供和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这样做的话,课程设置由企业和学院一起确定,教师配置也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商定,企业投入相应的办学经费。由企业自己的‘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再也不会说不好用了。”葛亮说。

在这种理念下,学院逐渐形成一个重点专业背靠企业群,专业牵手一家知名企业,建立一所合作学院的校企“联姻”工程,探索出了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有效办学形式。学校主要负责招生、日常学生管理和公共课教学,师资、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主要由企业负责,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方案的制订由双方共同研究确定。

2004年,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新疆经济报系联合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学院与新疆经济报系共同制订教学计划,除了理论课之外,实践课全部由新疆经济报系选定的知名记者、编辑和专家授课,并按照新疆经济报系的要求培养人才。

几年来,由新闻传播学院培养的毕业生绝大部分在新疆经济报系实现了就业。“这些毕业生很好用。”这是该单位对合作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直接的评价。

短短5年时间,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20家企业合作成立了20个“合作学院”,共同培养人才。

学院为企业搭建了一个按照他们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的平台,把企业和学院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企业深深地融入到学院的办学全过程。有了这样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学院的发展、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操起心来。

“因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平台在这里,企业的人才储备在这里,他们不得不高度关注和关心学院的发展。”葛亮说。

积极参与企业科研

让企业对学院产生“依赖”

前不久,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新疆达瓦昆有限公司签订一项合作协议,该协议要求学院制订“驴奶原料验收标准”。目前在国内尚没有这样一个标准。为做好这项工作,学院专门安排了5名科研骨干进行科研攻关。除了制订“驴奶原料验收标准”,该公司还把新产品开发等产业发展攻关项目交给学院来做。

像这样深入参与企业科研的事例还有很多。学院食品加工专业带头人孙来华老师参与了多家乳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开发出的新产品已经投入生产。学院轻化系主任杨清香担任了企业的技术总监,许多骨干教师都受聘成为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顾问。

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同创新科研成果。校企合作生产的“新机牌”清选机不仅销售到西北五省,还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年产值500余万元。“双孢菇采后生理及贮运保鲜技术研究”等多项成果得到企业肯定。

合作的企业看到学院在轻工方面的科研实力,纷纷把自己的研发中心建在学院。这些研发中心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策划、营销等服务,同时也为学院的教学提供了帮助,让学生真正了解各个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动态,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帮助很大。

为企业培训人才

把学院建成企业的培训基地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上着眼长远,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一直以来,学院始终在企业利益与学院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作为院长,葛亮经常提醒干部职工,要想想我们能为企业做些什么,要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只在就业的时候想起企业,而是要时时刻刻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不仅要与企业建立起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关系,还要与企业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这对开展校企合作十分重要。”

有一次,一家企业找到学院,要求对员工进行一次专门培训,由于企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几乎没什么可以回报学院。葛亮当即答应下来,表示愿意提供培训,并指定最优秀的教师参与培训,保证让企业满意。学院的做法让该企业十分感动。

就是这样一次看似寻常的培训,使学院和这家企业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之后,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每年都从学院招聘数十名毕业生,而且还把企业的培训基地建在学院,校企合作关系一直十分融洽。

每年,学院要为校企合作的企业培训员工2000多人次。许多企业把员工培训基地建在学院,使学院与企业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关系日益密切,企业和学院的手越拉越紧。校企合作日益紧密,使学院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了就业。

2009年5月4日《中国教育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院召开人才强教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会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管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示范校建设中的模范作用,20081231日上午,我院召开了人才强教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会。

会上,院党委副书记杨禾同就2009年学院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意向安排向大家进行了说明。王茹芹院长站在学院发展的高度,对中年骨干教师提出了希望与要求。王院长指出,学院的骨干教师应形成“团队”,在工作中加强团队的共同作战。骨干教师团队的定位与工作要与学院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相吻合,与学院“办学兴商”的思路相一致,不断探索“财贸素养”、“能财会商”的含义、内容与标准。

与会的骨干教师还一同交流了今后工作的规划与设想,王院长从专业定向、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分别给予了针对性的辅导。大家确立了将“什么是财贸人才,如何培养财贸人才”作为骨干教师团队2009年的总课题,个人的工作围绕团队课题展开。王院长在总结本次会议指出,大家从专业、从人才的角度寻找方向,方向清楚、明确了,工作过程中就要坚定、不放弃,事业上就一定会有收获。希望骨干教师共同努力,一起发展,生产知识,回报社会。

2009年1月4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bjczy.edu.cn/web/xw/0901/09010402.html)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学院网站“科技产业处”网页上,设置了“学术讲坛”栏目,一一列出各种学术讲座的题目、主讲人、时间、地点,这一做法有利于营造整个学院的学术交流氛围;科技产业处其机构设置和职能突出了科技和产业的结合。这些都值得我院借鉴和思考。

有关情况参见http://www.jsafc.net/gljg/kjcy/default.htm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校企携手、共建国际化培训中心。  在学院副院长么居标、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王纪东、副院长王霆的支持领导下,汽车工程学院与费斯托德国总部初步达成合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FACT中心”的意向。323-27日费斯托总部FACT中心建设负责人WolfgongEkckart先生来到汽车工程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策划工作。

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学院FACT中心的成立,使我院的校企合作之路更加国际化、深入化、实质化,进一步加强了我院的办学实力。

FACT中心是Festo(费斯托)Authorization(授权)Centre(中心)Training(培训)的简称,是世界著名气动公司-费斯托总部下属的培训机构,该机构在费斯托德国总部的直接指导下开展气动、机电等领域的技术培训,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中心的成立,将填补该公司在中国北方地区培训市场的空白。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dky.edu.cn/dae/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1489)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范唯处长来我院作示范校建设专题报告。  2009年4月3日,学院邀请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来校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党委书记赵文主持,学院全体教科研骨干、中层以上干部、党员等600余人同时在主会场和视频分会场参加了报告会。

范唯处长在报告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明确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的问题。高职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为社会服务,为行业、企业服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要统筹兼顾。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培养的学生能够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和重视,不是培养“找工作的学生”,而是努力培养“工作找的学生”。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为促进教师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范唯处长在报告中就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理念、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专业建设层面的问题,以多所院校示范校建设实际情况为例,深入分析了示范校建设的内外环境、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和急需加强的方面,对学院示范校建设做了有力和具体的指导。着重提出了示范性高职建设的四个重点:一是搭建管理平台、拆借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环境建设,做管理的示范;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系统设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到顶岗实训的全过程,重点搞好顶岗实习;三是评价方式的转变,强调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四是要重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双功能。

范唯处长提出,一定要进一步明确和坚定高职办学目标,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大力改革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机制,突破示范校建设发展的瓶颈和束缚。

通过这一专题报告会,广大师生员工对示范校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对示范校建设任务更加清晰,也更加坚定了建成示范校的信心。学院党委立即做出部署,责成示范校建设办公室、教务处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建设经验,挖掘亮点,突破难点,丰富成果,深入推进示范校建设工作,提高示范校建设质量,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58.132.132.1/cxr/view/newsContent.aspx?newsid=265 )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上海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马树超

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          范唯

 


2006年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予以空前重视,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动服务社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突破传统本科压缩饼干教学模式,确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升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服务于国家战略实施全局,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初步显现。事实证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推动了专业改革,奠定了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与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不同,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这个挑战,就是在规模急剧扩大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与教学质量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就业难寒流。这个机遇,则是高职院校必须加快走出传统模式,提高专业教学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凸显特色和优势,凝聚起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新共识。应在示范院校已有实践的基础上,加大专业改革力度,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并以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成果为标志,促进高职教育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一、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突破办学资源不足制约发展的瓶颈

在过去的10年,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得到迅猛的发展,独立设置院校数从431所增长到1184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1%;2008年高职教育招生数达到311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近900万人,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在这一状态下,只有依靠校企合作办学,坚持特色,以不断深化改革的思路来谋划科学发展,高职教育才能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办出高水平。

专业改革与建设坚持就业导向,强调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发展来解决问题,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也是突破教学资源瓶颈的有效举措。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实践已经表明,仅仅依靠学校、课堂和实验室,依靠书本知识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朝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方向发展。这个平台就是把企业的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让学生们在平台上学本领,既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持,也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社会共同分担办学成本的问题。其建设应该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管理平台的建设者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实践先行者。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和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奇瑞”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订单班,通过“校企共定教学方案,校企共选订单学生,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建设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还使得企业将学生当嫡系准员工培养。在国际金融危机汽车行业大裁员背景下,奇瑞汽车公司宁肯裁减合同员工,也舍不得放走“奇瑞”班的学生,与浅层次校企合作一纸协议型订单班在金融风暴中被退订单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下,师资队伍建设要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重点。随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都明显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障碍。只有在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稳健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使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与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兼职教师相结合,形成新的师资队伍组织模式,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质的突破。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优势,逐步实现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同时,创建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规范考核、运用激励,保证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力量、完善结构、提高水平,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提出“双师结构”概念及折算方式,是高职教育人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大制度性改革,对于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通用能型专门人才,其是践行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将育人作为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应对经济危机下毕业生就业难题对我们提出的新挑战,一方面,专业改革与建设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就业导向的专业建设,就是要把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理念贯穿至3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毕业生就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使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不仅成为专业建设的结果,而且当作推进专业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正如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作出的有益探索:专门成立职业发展中心,并将职业指导机构职能由学校中心的管理型转向学生中心的服务型,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以品德教育为重点、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专业改革与建设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模式。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主要力量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阶段,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主要的发展任务,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要努力抓好实践教学、基础课两个课程系统建设,也就是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顶岗实习)要成系统,基础课教学要成系统,并使两个系统相互交融。实践教学成系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系统设计符合本专业需求的实习实训,不是为了突出工学结合而片面加强实习实训,而是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方法、安全和管理等做好综合安排;要做好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使它成为顶岗实习前的准备;要做好顶岗实习的计划,加强管理,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同时,基础课教学也要成系统。应区别于岗位培训,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培养出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

三、注重培训功能的拓展,发挥终身教育的重要作用

从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发展和变革的源泉,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方法和手段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对长期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困难,不少表现为就业的结构性摩擦,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这些都为高职教育拓宽培训功能提供了新的机遇。建设学习型社会,使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高职院校不仅要承担适龄青年的全日制教学课程,也要为社会大众提供动态的培训课程,承担起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的重任。为此,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应注重培训功能的拓展,走出校园,主动承接企业培训,在企业内为企业培养在职人员。培训内容应覆盖技术应用各个层次水平,尤其是面向企业在职员工技术更新的最前沿内容。能否做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建设的水平。与此同时,面向希望继续接受培训的企业在职人员,面向希望更换职业或者返校“回炉培训”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向为了充实自己而希望学习新专业或新技能的人们,广泛开设专业培训课程,并使全日制课程和培训课程相协调,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有为”求“有位”,在为社会作出贡献中实现自身的持久性、连续性发展。这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合作建立“海尔家电学院”,从培养“家电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到培养既熟悉家电维修技术业务又具有家电产品售后服务管理和营销能力的复合型“家电产品售后服务经理”,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学院累计为海尔集团及其售后服务网络培训工程师、家电售后服务人员超过1万人,并建立了由学院主导、海尔集团参与的集人才培养、培训、实训、技术攻关、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师资共享、售后服务示范于一体的海尔服务中心,成为海尔集团售后服务示范基地、家电维修技术攻关中心、培训教材产出中心、人才培养培训输出基地。学院为企业提供的培训服务赢得了企业的支持,海尔集团已作出规定,售后服务网络人员必须持有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结业证、国家职业资格证和海尔家电维修上岗证才能上岗;将新产品和新设备及时送进海尔学院供教学培训使用,为学院发展和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保障,提升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海尔学院先后有8名学生获得技师职业资格;在海尔集团工作的学生中有108人担任了事业部部门主管和经理等职务,年薪为5万到15万元;先后有25批次、62名毕业生被推荐到设立在新加坡的惠普、西门子、索尼等公司的分支机构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评价的权重

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学统筹学历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充分重视社会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办学者或教学者自己的评判。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将有效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务管理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应当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持下,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直通车”试点工作,努力在专业建设中实现四个统筹兼顾:统筹专业教学计划,兼顾专业教学覆盖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统筹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统筹“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兼顾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统筹考核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毕业生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的支持下,在汽车检测与维修、电气自动控制技术、酒店管理3个专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教学模式改革试点,按照上述四个统筹兼顾组织教学,学生毕业时不用专门参加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举行的资格考评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在完成教学课程之后可直接获得相关工种的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3个试点专业毕业生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都已超过85%,走出校门就是一名高技能人才。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下,不仅就业率居自治区前茅,而且专业对口率高,从业收入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大部分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效果显著。

五、提高并形成政策合力,推进院校品牌专业建设

近年来,伴随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高教司积极调整相关政策,为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制定政策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以强化高职特色为重,强调内涵建设;把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专项投入的政策机遇,强力推动高职院校加快改革;把握政策出台的节奏,形成政策合力。例如,联袂出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高职教育政策在强化特色、加快改革、提高质量三个方面的重点引导。两个文件的主题“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本身就显示了政府主导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决心。此后,又把握了高职院校评估方案改革对强化高职教育特色的导向,重视国家级精品课程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导向,调整教学名师奖和优秀教学团队奖评审对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导向,形成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合力,为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下一步,建议完善高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推进内涵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推动高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要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基础课教学的系统建设,并使这两个系统之间交叉融合,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重视学生发展能力培养,使专业建设在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品牌专业至少要在10个方面具有指导意义:(l)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育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既是专业建设的结果,又是专业改革的依据,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有计划、有制度、有条件、有成效。(2)具有办学管理平台特征,能够把企业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学到本事。(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建设,从目标、手段、方法、安全和管理等方面做好综合考虑和系统设计。(4)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加强生产性实训环节并使其成为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区别于普通本科大学实验室以及工厂车间。(5)学生毕业前半年的顶岗实习要有计划,有落实,重管理,见成效。(6)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和沟通的双证书实施有制度,有成效,学生学业与就业有效衔接,毕业生就业有质量。(7)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确定基础课教学的比例,区别于职业岗位培训,基础课教学也要成系统。(8)增加培训课程设置,面向行业、企业、新农村建设,面向毕业生“回炉培训”,面向从事新职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发挥作用。(9)具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特征,实践环节多用企业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教师的人事分配管理制度与改革保障。(10)明显具有服务全国或区域相应产业、行业的能力,对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8期

       

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

 切实推进国家示范院校建设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彭 元

 


200510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了贯彻落实《决定》,“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工程(简称“国家示范建设”),计划从2006-2010年间,按年度、分地区分批推进,稳步发展,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从而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以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与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推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事物,是新时期加快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这样的全新事务,面对建设中所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积极应对,探索研究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示范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在这看似与党委无关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好党委在国家示范建设中的领导,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尤其是示范建设单位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示范建设为什么离不开党委的正确领导

国家示范建设作为加快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加强学校党委的领导密切相关,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高职院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党委在国家示范建设中天然的处于一种核心领导地位。

(一)政治法律生态奠定了党委领导国家示范建设的合法性基础

1、政治生态维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行政”的原则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党委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党委是高校的领导核心。具体而言之,党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组织建设及政策决策的领导。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我国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学院(校)现阶段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党委同样也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了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才能保证国家示范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党的重要路线、方针和教育政策在高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都能得到科学决策与执行。

2、法律生态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规定充分表明了在我国现有权力运作体系和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居于领导地位,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正是贯彻实施这一规定的具体体现;《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因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项基本法律制度,在国家示范建设中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项目法人负责制是符合宪法规定的、也是遵守和实践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项法律制度的体现。一句话,《宪法》与《高等教育法》为学院(校)党委领导国家示范建设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二)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国家示范建设的重大意义

高校党委的作用,是通过党委的政治核心、组织领导核心和决策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保证、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共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的。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拓展深化、各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开展国家示范建设,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的党组织要具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组织协调及正确决策的水平和能力。而在各高职院校的内部,围绕国家示范建设所推进的各项改革发展措施涉及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政策的决策、体制的交替、机制的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利益格局的广泛调整,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做好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化解冲突、调节矛盾、理顺情绪、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合力推进国家示范建设工作。概言之,搞好国家示范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学院(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

(三)强化党委领导与项目法人的院(校)长负责制并不矛盾

国家示范建设实行项目责任制,高职院校的院校长是理所当然的项目责任法人,但这与强化党委的领导作用并不矛盾。在学院(校)的国家示范建设工作中,强化党委领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层面的领导、组织层面的领导,坚持重大决策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思想,除此以外的大部分具体统筹与执行等建设工作一概由项目负责法人的院校长负责,由院(校)长统一组织实施。当然,由于示范建设是学院(校)前所未有的大事,涉及到学院(校)各方面的工作、其难度和深度也极富挑战性,除了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领导外,党委此时的决策与协调对国家示范建设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党委委员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全力配合和服务行政、党政团结协同合作,营造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就实现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因此,分工与合作是学院党委领导示范建设所奉行的两条原则。学院(校)党政领导必须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不分彼此、齐心协力,才能使学院(校)的示范建设取得圆满成功。

二、党委在国家示范建设中应如何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一)把握正确方向,驾驭宏观大局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要求学院(校)党委必须把好方向、统揽全局,对学院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示范建设的全局以及可持续发展有明确的思路与方法,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学院(校)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确保国家示范建设工作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具体而言,由于国家示范建设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举措,也是现阶段各建设单位的重要工作,要充分发挥党在把握方向、驾驭宏观大局上的领导作用,就要求学院(校)党委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做好思想动员与示范宣传,从而为示范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既是示范建设,则必须首先是党员干部的示范,这要求学院(校)党委首先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认真学习并熟知示范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从思想意识上、工作实践中重视并全力支持学院的示范建设;再者,在全院(校)师生员工层面,党委也必须统一思想、加大示范宣传,增强全体师生员工在示范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全院(校)各方面参与示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凝聚人心,群策群力,为学院(校)的示范建设做贡献。

(二)突出决策核心,强化组织协调

党委是高校全局工作的领导核心,对高校的整体工作负有领导和决策责任。国家示范建设是当前学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深化学院(校)的教研教改水平、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示范建设进程中,应发挥党委集体领导决策的核心作用,科学判断示范建设的新形势、准确把握示范建设的现状,围绕学院()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方案评判优劣、理性抉择,为学院各项改革与发展措施的科学决策创造条件。

国家示范建设是一个长时段的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讲,在示范建设进程中,矛盾问题多、工作头绪杂、建设任务重,建设过程中还会不断涌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甚至有些突出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会直接影响和制约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对于这些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关键性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学院(校)党委应贯彻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问题意识,重点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科学制定规划,制定出确保实现的具体措施;二是要统筹协调推进,仔细的分析查找示范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重点与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妥善处理并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利益关系,使得突出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为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三)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国家示范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学院(校)的国家示范建设主要由院(校)长统一组织并筹划项目建设的各项具体内容。此时,党的领导主要是组织上的领导,具体则表现为抓好组织队伍建设与服务保障工作。党委应全力支持院(校)长行使权力指挥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与充分保障,当遇到必需的机构调整、干部任命、人员调配等工作时,党委都要给予行政大力支持,及时调整到位;此外,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委的领导作用还应表现为要特别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与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服从和服务于示范建设需要的新型党员干部队伍,为国家示范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确保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党委对示范建设的领导时,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反映到教育领域便是“教育以人为本”。国家示范建设作为深化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要求必须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且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学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教育实践和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应该看到,无论怎么深化改革,都必须以人为主体,靠人去贯彻落实;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都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无论法制建设多么完善,都无法代替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因此,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应该坚持教育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总之,示范建设的顺利推进,固然离不开项目法人亦即高职院校的院校长们的全面负责、具体实施,然而这并不否定党委在示范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恰恰相反,推行示范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只有摆正党委在示范建设中的位置,正确处理党委与行政的关系,在工作中坚持“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原则,用民主集中制把大家的思想和意志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党政合力,凝聚建设力量,促进学院(校)的国家示范建设。

2009年1月24日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page/N007/2009012400015.html)


 

教学质量:示范校建设不可忽视之重 

董刚   丁建石

 


国家首批高职院校示范校的确立给各建设单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示范校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其核心应该是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围绕这一核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和改进。

建立专业建设机制

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制约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一些学校专业设置与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对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一个长效建设机制,只是根据社会上什么专业炒得火,就设置什么专业,并且课程体系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分析,与行业标准不衔接,与企业需求不适应,从而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被接收度较低。据调查,某工科高职院校于2003年开办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了经济法、国际金融、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情报分析等10门专业课程。由于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主线不突出,面宽而不精,难以形成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该专业46名毕业生,只有24人就业。

高职示范校建设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科学严谨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计划与调整机制,并长期执行。对于专业设置与调整应该坚持以下原则: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基于产学做相结合、学校条件相适应的原则,建立培养龙头专业以带动学校长远发展的原则。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认真做好岗位群的分析,同时依据示范校的建设要求做好所培养能力的分解教育工作,这样才可能确定课程体系和标准,构建适合的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横向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要延伸专业内涵,改造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学校应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淘汰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积极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专业方向,改变专业口径,保证专业设置始终贴近市场、贴近企业需求,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促成毕业生顺利就业。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示范校建设的龙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教材建设等问题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后才能有各自准确的定位。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区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高职教育办学的一个主要方针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

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学校地处滨海新区,为此,该校积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滨海新区的就业市场为风向标,确定各自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界定各岗位的核心能力,形成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在研究开发中,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强调企业不但提供场地和设备等,还要派专业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政府为引导、学校为核心、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快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示范校的课程建设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进行构建,要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探索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核心课程的目标 (标准)要明确、具体,深广度要求适当。

天津职业大学的做法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上,重点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为此构建了完善的专业认证体系,利用自身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双证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并要求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工作,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和修正教学标准。

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和重要手段,没有完善的过程管理,所有的标准和模式只能停留在纸上,因此天津职业大学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实现之本,是课程建设之源。因此,选择一批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和工艺大师,重点专业和核心课程有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并形成相应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示范校建设的根本保证。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必须强调工程师要懂得教学规律,讲师要知道实际操作,各有侧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方面是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在教学安排上突破学院本位观念,调整学院的授课进程和授课时间,适当将一些操作性的课程由聘请的企业工程师讲授,也可以将一门课程在内容上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知识,由学校教师讲解,一部分为实际操作,由企业工程师讲授,从而让学生能学到优秀行业专家传授的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

另一方面是培养引进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有高超讲授能力、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本校教师,由这些教师教授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首先形成符合能力要求的基本素质,奠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多元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切实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逐步优化“双师”结构,形成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l1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此外,还要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注意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形成一个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努力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学校企业“双赢”的原则,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将实训基地建设落到实处。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逐步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研结合层次。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要特别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开放性,主动强化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逐步使生产性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超过80%。同时,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能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和使用效率;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则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规范管理,注重实效。

摘编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8期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十九)

VPN帐号使用注意事项

 

VPN即(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是指利用公用电信网络为用户提供专用网的所有各种功能。开通VPN系统的目的就是通过在校园网以外的上网场所以用户名/密码授权的方式连接至校园网内,实现与校园网内用户同等级别的资源使用权,即可使用各种原本限制仅在校园网内才可访问的图书馆电子资源。VPN的开通将大大方便教职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原来必须在校园网内才可使用的信息资源在家里和任何互联网上网场所都可使用。

现将我院VPN帐号使用注意事项告知如下:

一、各单位VPN帐号由各单位自己统一掌握分配使用。个人可根据需要自愿到所在单位登记领取帐号密码。

二、由于帐号资源有限,故帐号一般不固定给个人。各单位可根据内部个人使用需要临时分配,临时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帐号在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客户端登陆。

三、VPN帐号是面对我校教职工使用的,帐号密码信息请有关单位和个人注意保密,不要外泄给其他无关人,以免造成帐号滥用。

四、使用VPN帐号时不得利用帐号在同一时间大批量下载数据,不要利用VPN帐号访问多媒体视频资源,以免过多占用出口带宽影响校园网内用户正常使用。

五、如发生帐号滥用情况,图书馆方面有权收回和取消帐号使用。

六、为避免可能的VPN帐号冲突现象,在使用VPN帐号登录时如发生无法登录情况,请换一时间再尝试。如无法登录反复发生,请与图书馆信息系统部联系。

七、VPN使用说明请参照我院图书馆网站首页相关栏目VPN校外访问http://58.30.20.37/vpn.htm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图书馆网址:http://lib.bvca.edu.cn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07@hotmail.com